见识过人
华歆的家乡高唐县(今属山东聊城)是旧齐国的著名都市,官吏们都喜欢游走于大街抛头露脸。华歆当时在县衙为做吏,每当休假走出官府,就立刻回家,并紧闭大门。他议事论人平和客观,从不曾诋毁伤害过他人。同郡人陶丘洪也是当时的名士,自认为比华歆更有真知灼见。华歆汉桓帝永寿三年(157年),华歆出生于聊城。
汉灵帝光和二年(178年),22岁被推荐为孝廉,由朝廷授予郎中一职,但因病而辞职回家。中平二年(185年),辅政的大将军
何进调河南(今属河南洛阳)郑泰、颖川(今属河南
许昌)荀攸和华歆入京。五年(188年),冀州(今属河北衡水)刺史
王芬与豪杰商议欲废除汉灵帝另立新君,王芬曾暗中同华歆、陶丘洪商议,陶丘洪想参与期间,华歆制止说:“废立皇帝这样的大事,就连伊尹、霍光都感到困难。王芬性情粗疏没有谋略,这事必定成功不了,不仅自己有杀身之祸,而且会祸及宗族。您不要参与!”陶丘洪听从华歆的劝告退了出来。之后,王芬果然谋反失败,从此陶丘洪才服气了华歆的见识。六年(189年),华歆到洛阳(今属河南)后,被授以尚书郎之职。
清正廉洁
汉献帝初平元年(190年),董卓将汉献帝迁到长安(今属陕西西安)时,华歆请求出任下圭令(任命公布后)称病不去,从蓝田(今属陕西西安)翻过秦岭去了南阳(今属河南)。华歆建安元年(196年),当时袁术在穰城(今属河南南阳),要留华歆帮他做事。华歆劝袁术发兵讨伐董卓,但袁术没有采纳,华歆决定抛弃袁术另走他乡,恰好汉献帝派太傅
马日磾安抚函谷关以东,马日磾遂召华歆做掾属。他向东行到徐州(今属江苏)之后,汉献帝下诏任华歆为豫章(今属江西南昌)太守。在太守任上,他为政清静不烦扰百姓,所以官吏百姓很感激拥戴。孙策占领江东后,派遣
虞翻前去说以利害,华歆知道孙策善于用兵,于是整理衣冠欢迎其到来。孙策知道华歆有德有才且年长于自己,故此待以上宾之礼。五年(200年),孙策死后,
曹操在官渡上书献帝请召华歆至许昌任职。
孙权不想让华歆离开,华歆对孙权说:“您因为能遵奉皇帝之命,这才能与曹公结下友谊,但这份友谊还不牢固。让我去那边为您加深,岂不更好?今天您留我是养一个无用之物,这不是好办法。”孙权听了很高兴,于是答应送他入京。听说华歆要进京赴任,他的宾朋好友及昔日同事千余人都赶来相送,并赠送了“数百金”的巨额钱物。华歆是来者不拒,暗中却在赠金上作了标记。临行之日,他把那些全摆出来,对送行者说道:“本来没有拒绝诸位馈赠之心,所以收受的礼品很多。想着我这次是孤零零地单车远行,本来是无罪之身,但怀藏璧玉就有被杀的理由,望宾朋好友为我想一个万全计策。”(谁也没有保证他带着沉重的金银珍宝上路,而十分安全的计策),众人只好收回原来的赠予,并佩服他高尚的品德。华歆到京师后,被授任为议郎,兼司空军事,后升任尚书,又转升侍中,再代荀彧为尚书令。十九年(214年),曹操使华歆为御史大夫郗虑副手,与他一起带兵进入皇宫搜捕伏皇后。伏皇后藏到夹墙里,被华歆牵出。曹操征讨孙权时,奏请献帝任命华歆为军师。二十二年(217年)六月,华歆担任魏国的御史大夫。
魏氏三公
延康元年(220年),曹操去世,魏太子
曹丕即位。
汉朝令华歆持节授曹丕丞相印绶、魏王玺绂。曹丕拜华歆为相国,封安乐乡侯。同年冬,华歆与魏国公卿共劝曹丕即帝位。曹丕代汉称帝,华歆登坛主持受禅仪式,向曹丕献上皇帝玺绶,其后,曹丕改相国为司徒。华歆历来很清廉,禄米及皇帝赏赐都接济了亲戚熟人,家中没有百斤,更没有十斗粮食的储存。朝廷每每将罚没为奴的青年女子赏赐给大臣,只有华歆不收留,而是将她们嫁人,曹丕为此叹息不已,并下诏书说:“华司徒是国家难得的长者,其作为暗合天地之道,深得民众之心呀。今天大官们都有丰盛佳肴,只有他是简单的蔬菜佐饭,而很不计较。”故此,特别拿自己衣服赏赐华歆,并为他的妻子及家中男女做衣服。当时,三府共同向皇帝提出建议:“推举孝廉,原是以品德为标准的,不需要以儒家经典为内容进行考试。”而华歆以为“自丧乱以来,六经就没有人再读了,道德亦随之沦丧,当务之急是重新提倡儒家学说,推崇以仁为核心的王道。制定官吏的选任标准,决定着国家的盛衰。今天举孝廉不进行六经考试,恐怕读书之风从此衰亡。假如有特别优秀或特别专长而六经知识短缺之人,可以作为特殊加以任用。所忧虑的是缺少这样的特殊人才,不用担心选不上来。”曹丕听从了他的意见。
三国志12的华歆
魏文帝黄初元年(220年),曹丕即位初期,下诏要求宫廷大臣向他举荐独行特立的隐士,华歆推举了管宁,曹丕派车专门去迎接。七年(226年)五月,曹丕驾崩,皇太子
曹叡即位,封华歆为博平侯,增邑五百户,与之前的累计为一千三百户,并于同年十二月改任华歆为太尉,华歆称病请求退休,愿将太尉一职让与管宁,
魏明帝没有同意。在设筵大会朝臣时,派散骑常侍
缪袭持诏书宣喻华歆:“朕新接手这些烦杂事务,一日万机,怕的是难分辨是非并做出错误的决断。幸好有有德操的大臣们在朕左右,而您却屡屡以病推辞。量主择君,不肯做官,抛弃荣禄,不就其位者,古人的确曾有过,但周公、伊尹则不然。洁身自好为国家死节的事,是其他人应该做的,但我不敢让您也那样。您应该克服病痛的困扰参加朝会,施惠泽于朕。朕将让凳子空着,站在筵席前,命文武百官同我一样站着,必须等待您的到来,只有那时朕才能落座。”又给缪袭特别叮咛:“必须在华歆起身赴会时,你才能回来。”华歆不得已,只好赴会。当时太傅之钟繇有腿病,下拜起身不方便,而华歆也年老患病,所以上朝进见时都让他们乘车坐轿,由卫士抬着上殿就座。此后三公有疾病,就把这种做法当成了旧例。
疏陈止战
太和四年(230年),魏明帝派曹真从子午道(关中至汉中的通道)进军征伐蜀汉,皇帝车驾则向东来到许昌(今属河南),华歆有机会见到魏明帝。对此,华歆大胆上疏分析天下政治形势,提出了修文德的主张,他说:“为国者以民为基,民以衣食为本”,所以应该注重农业生产,安定百姓,如果大魏没有饥寒的忧患,百姓没有背井离乡的心情,那样天下才能治理好;如果真能做到圣贤的教化日日深入,那么远方的人就会感怀威德,吴蜀之民也会归附的。华歆认为,首先应留心于治国圣道,征战只能在不得已的时候使用。当时华歆言辞恳切,深深打动了魏明帝,且又恰逢秋季大雨,魏明帝终于听从华歆建议,诏令曹真退兵。华歆太和五年(231年)正月,曹叡赐华歆物品、衣物,以示关心。六年(232年),华歆病逝于任,享年七十六岁,谥“敬”。起初,魏文帝从华歆的户邑中分出一部分封给了华歆的弟弟华缉,封华缉做列侯。其子华表也世袭爵位,后来担任了尚书。
个人作品
据《全三国文》记载,华歆著有文集三十卷,已佚失。但其它的言论如《请叙郑小同表》、《谏伐蜀疏》、《请受禅上言》、《奏讨孙吴》还载于《全三国文》。
请叙郑小同表
臣闻励俗宣化,莫先于表善;班禄叙爵,莫美于显能,是以楚人思子文之治,复命其胤;汉室嘉江公之德,用显其世。伏见故汉大司农北海
郑玄,当时之学,名冠华夏,为世儒宗。文皇帝旌录先贤,拜玄适
孙小同以为郎中,长假在家。小同年逾三十,少有令质,学综六经,行著乡邑。海岱之人,莫不嘉其自然,美其气量,迹其所履。有质直不渝之性。然而恪恭静默,色养其亲,不治可见之美,不竞人间之名。斯诚清时所宜式叙,前后明诏所斟酌而求也。臣老病委顿,无益视听,谨具以闻。
谏伐蜀疏
兵乱以来,过逾二纪。大魏承天受命,陛下以圣德当成康之隆,宜弘一代之治,绍三王之迹,虽有二贼,负险延命。苟圣化日跻,远人怀德,将纟强负而至。夫兵不得已而用之,故戢而时动。臣诚愿陛下先留心于治道,以征伐为后事。且千里运粮,非用兵之利,越险深入,无独克之功。如闻今年征役,顿失农桑之业。为国者以民为基,民以衣食为本。使中国无饥寒之患,百姓无离土之心,则天下幸甚!二贼之衅臣备位宰相,老病日笃,犬马之命将尽,恐不复奉望銮盖,不敢不竭臣
子之怀,唯陛下裁察。
请受禅上言
相国华歆、太尉贾诩、御史大夫
王朗及九卿上言曰:臣等被召到,伏见太史丞许芝、左中朗将李伏所上图谶符命,侍中刘е等宣叙众心,人灵同谋。又汉朝知陛下圣化通于神明,圣德参于虞夏,因瑞应之备至,听历数之所在,遂献玺绶,固让尊号。能言之伦,莫不舞。河图洛书,天命瑞应。人事协于天时,民言协于天叙。而陛下性秉劳谦,体尚克让,明诏恳切,未肯听许。臣妾小人,莫不伊邑。臣等闻自古及今,有天下者,不常在乎一姓。考以德势,则盛衰在乎强弱;论以终始,则废兴在乎期运。唐虞历数,不在厥子,而在舜禹。舜禹虽怀克让之意,迫群后执玉帛而朝之,兆民怀欣戴而归之,率土扬歌谣而咏之。故其守节之拘,不可得而常处;达节之权,不可得而久避,是以或逊位而不吝,或受禅而不辞。不吝者未必厌皇宠,不辞者未必渴帝祚,各迫天命,而不得以已。既禅之后,则唐氏之子,为宾于有虞。虞氏之胄,为客于夏代。然则禅代之义,非独受之者实应天福,授之者亦与有余庆焉!汉自章和之後,世多变故,稍以陵迟,洎乎孝灵。不恒其心,虐贤害仁,聚敛无度,政在嬖竖,视民如雠,遂令上天震怒,百姓从风如归。当时则四海鼎沸,既没则祸发宫庭。宠势并竭,帝室遂卑。若在帝舜之末节,犹择圣代而授之。荆人抱玉璞,犹思良工而刊之。况汉国既往,莫之能匡。推器移君,委之圣哲,固其宜也。汉朝委质,既愿禅礼之速定也。天祚率土,必将有主。主率土者,非陛下其孰能任之?所谓论德无与为比,考功无推让矣。天命不可久稽,民望不可久违。臣等凄凄,不胜大愿,伏请陛下割谦之志,修受禅之礼,副人神之意,慰外内之愿。
奏讨孙吴
臣闻枝大者披心,尾大者不掉,有国有家之所慎也。昔汉承秦弊,天下新定。大国之王,臣节未尽。以萧张之谋,不备录之,至使六王前后反叛。已而伐之,戎车不辍。又文景守成,忘战戢役,骄纵吴楚,养虺成蛇,既为社稷大忧。盖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师也。吴王孙权,幼竖小子,无尺寸之功,遭遇兵乱。因父兄之绪,少蒙翼卵伏之恩,长含鸱枭反逆之性,背弃天地,罪恶积大。复与关羽,更相觇伺,逐利见便,挟为卑辞。先帝知权,奸以求用,时以于禁。败于水灾,等当讨羽,因以委权。先帝委裘下席,权不尽心。诚在恻怛,欲因大丧,寡弱王室。希托董桃传先帝令,乘未得报许,擅取襄阳。及见驱逐,乃更折节,邪辟之态,巧言如流。虽重驿累使,发遣禁等,内包隗嚣顾望之奸,外欲缓诛支仰蜀贼。圣朝含弘,既加不忍,优而赦之,与之更始。猥乃割地王之,使南面称孤,兼官累位,礼备九命,名马百驷,以成其势,光宠显赫,古今无二。权为犬羊之姿,横被虎豹之文,不思静力致死之节,以报无量不世之恩。臣每见所下权前后章表,又以愚意采察权旨,自以阻带江湖,负固不服,狃挟累世,诈伪成功。上有尉佗英布之计,下诵伍被屈疆之辞,终非不侵不伐之臣。以为
晁错不发削弱王侯之谋,则七国同衡,祸久而大;蒯通不决袭历下之策,则
田横自臣,罪深变重。臣谨考之周礼九伐之法,平权凶恶,逆节萌生,见罪十五。昔九黎乱德,
黄帝加诛。项羽罪十,汉祖不舍,权所犯罪衅明白,非仁恩所养、宇宙所容。臣请免权官,鸿胪削爵土,捕治罪。敢有不从,移兵进讨,以明国典好恶之常,以静三州元元之苦。
主要成就
名士高风
华歆与郑泰等同僚人从小路步行出武关(今属陕西商洛),在路上遇到一个老人独行,想要和他们一起避难,所有人都同情老人并同意让他随行,只有华歆说:“不可以,现在处在危险之中,无论祸福患害,都要讲究一个‘义’字,现在无故接受一个外人,又不知他品行如何,现在接受了他,将来如果发生什么事情,能中途抛弃他吗?”但大家都不忍心拒绝老人,于是就带他同行,走到半路上,这位老人掉到了井中,众人都想抛弃他不管,只有华歆说:“既然当初接受了他,现在抛弃他不管是不仁义的。”于是,大家共同救出老人。对这件事,大家都称赞华歆的仁德。
华王优劣
华歆王朗一起坐船逃难,有一个人想搭他们的船一起避难,华歆立刻表示为难。王朗说:“幸好船还宽敞,怎么不行呢?”后来贼兵追上来了,王朗想要丢下搭船的人。华歆说:“最初我对带不带他表示犹豫,正是考虑到这个情况。既然已经接受了他的请求,怎么能够因为情况紧迫就把人家抛弃了呢?”于是继续带着那人一起逃跑。世人便根据这件事来评定华歆王朗的品行优劣。
割席分坐
管宁和华歆原本是好友。刚开始,两人一起在园中锄菜,看到地上有片金子,管宁依旧挥锄,就像看到瓦石一样。华歆却拣起来,瞥见管宁的脸色,于是又扔了金子离开。俩人还曾坐在一张席上读书,有人乘华车经过门前,管宁像往常一样读书,华歆却丢下书,出去观望。管宁就把席子割开,和华歆分席而坐,并对华歆说:“你不再是我的朋友了。”割席分坐
轶事典故
墓址纪念
聊城市之高唐县固河镇北三华里有一村庄叫大华庄,该庄西北现存一古墓,封土高3米,直径7米,封土顶部有一透洞,借此可观墓室。此墓为砖石结构,圆形拱顶压在平面为八角形的墓墙之上。《高唐县志》记载此为三国时期魏臣华歆之墓,当地的华姓家族也辈辈相传认定此为祖坟。
艺术形象
民间
在小说《三国演义》中,华歆被描写成一个趋炎附势、助纣为虐的政客。起初华歆为豫章(今属江西南昌)太守,在孙策崛起江东(今属浙江宁波)之际降于孙策麾下,但一直到孙权时皆未获得明显的重用。“
赤壁之战”后,孙权采用
顾雍之策,企图制造
刘备与曹操之间的矛盾以坐享渔翁之利,于是派遣“曹操敬慕者”的华歆为使,北上晋见丞相曹操。使命完成后,华歆随即被曹操任命为大理寺卿,留在朝廷,自此变成曹操的幕臣。由于曹操擅权凌上,汉献帝与妻子伏皇后欲藉岳父伏完之力诛杀曹操,但事迹败露,华歆率兵入宫搜捕伏皇后,在墙壁夹层中找到伏皇后,并亲自动手揪后头髻拖出,拏见曹操并处死(事实上入宫搜伏皇后并揪其发一事,《〈三国志〉·武帝记》中,裴注有引注曹瞒传提到此事,此一记载在维基文库中的《三国志》中也能见到)。数年后,曹操病逝邺郡(今属河北邯郸),群臣还在议论世子曹丕如何继任之时,华歆便急急自许昌(今属河南)赶来,并拿出汉献帝的诏命,确立曹丕继任的法统正当性。华歆之所以能如此神速,原来是因为华歆早料到会有此事,所以自行草诏,并威逼汉献帝追认。华歆也由于此功,成为新王曹丕的亲信,继续留在权力核心。又当曹丕欲篡汉自立的时候,华歆深谙曹丕恐惧顾虑世间的骂名,于是担纲扮演“逼宫”的黑脸主角,强逼汉献帝禅位给曹丕,成为曹魏开国的“大功臣”。《逍遥津》中的华歆在京剧的《白逼宫》中,汉献帝
刘协幽居深宫,皇位不保,乃与伏后商议,草就血诏,嘱其父密图汉贼,曹操获悉,带剑入宫,杖毙伏后,毒杀其子。这出戏川剧的名称叫《血带诏》,而湘剧的名称直接就叫《华歆逼宫》。剧中曹操派华歆“勒兵入宫”收捕伏皇后,华歆进宫后“坏户发壁,牵后出”,将其毒死,还把她所生的两个小皇子杀死,皇后兄弟及亲族死者甚多。作为戏剧人物的华歆还出现在京剧《受禅台》(又名《献帝让位》)中,剧中的汉献帝刘协,挂白须,着素衣、手捧玉玺,满怀丧国之痛,唱腔凄惨;太尉华歆,金冠玉带,翎羽高挑,按剑逼帝,挥来使去。
影视
新版三国的华歆华歆央视三国的华歆华歆
歆电视剧
人物评价
陈登:渊清玉洁,有礼有法,吾敬华子鱼。
太史慈:华子鱼良德也,然非筹略才,无他方规,自守而已。
孙策:①府君年德名望,远近所归。
②华子鱼自有名字,然非吾敌也。
虞翻:窃闻明府与鄙郡故王府君齐名中州,海内所宗,虽在东垂,常怀瞻仰。
诸葛亮:而二三子各以耆艾之齿,承伪指而进书,有若崇、竦称莽之功,亦将逼於元祸苟免者耶!……纵使二三子多逞苏、张诡靡之说,奉进驩兜滔天之辞,欲以诬毁唐帝,讽解禹、稷,所谓徒丧文藻烦劳翰墨者矣!夫大人君子之所不为也。
曹丕:①司徒,国之俊老,所与和阴阳理庶事也。
② 此三公(钟繇、华歆、王朗)者,乃一代之伟人也,后世殆难继矣。
曹植:清素寡欲,聪敏特达。存志太虚,安心玄妙。处平则以和养德,遭变则以断蹈义。华太尉歆也。
陈群:若华公,可谓通而不泰,清而不介者矣。
曹叡:君深虑国计,朕甚嘉之。
嵇康:近诸葛孔明不迫元直(徐庶)以入蜀,华子鱼不强幼安(管宁)以卿相,此可谓能相终始,真相知者也。
陈寿:钟繇开达理干,华歆清纯德素,王朗文博富赡,诚皆一时之俊伟也。魏氏初祚,肇登三司,盛矣夫!
傅玄:华太尉积德居顺。
华峤:歆淡於财欲,前后宠赐,诸公莫及,然终不殖产业。
孙盛:夫大雅之处世也,必先审隐显之期,以定出处之分,否则括囊以保其身,泰则行义以达其道。歆既无夷、皓韬邈之风,又失王臣匪躬之操,故挠心於邪儒之说,交臂於陵肆之徒,位夺於一竖,节堕於当时。昔许、蔡失位,不得列於诸侯;州公实来,鲁人以为贱耻。方之於歆,咎孰大焉!
陈普:拈起黄金日岂疑,斩关发壁复何为。辽东不洗巢由耳,痛切初年割席迟。
罗贯中:华歆当日逞凶谋,破壁生将母后收。助虐一朝添虎翼,骂名千载笑龙头!
钟惺:华歆废帝,罪当万段,亦不泄吾之愤也。
毛宗岗:①以名士如华歆,而助操为恶至于如此之甚,原其初不过为荣利之心未忘也。拾金而观之,利未忘也;见乘轩者而视之,荣未忘也。止此贪荣慕利之心,遂成其党恶助虐之心。管幼安知割席分坐,殆逆料其后欤?
②若论歆之行凶,则是虎头豹头;若论歆之为操爪牙,则是狗头马头矣。
③龙头之恶,一至于此。追原舜、跖之分,只在拾金一刻。
蔡东藩:但歆佯为高尚,阴实贪惏。
亲属成员
妻妾
滕氏,正室。
骆统母,侧室。
子
华表,字伟容,华歆长子。华博,华歆次子。华周,华歆幼子。华炳,字伟明,魏侍御史,夫人任氏。
孙子
华廙,字长骏,华表长子。华岑,华表次子。华峤,字叔骏,华表三子。华鉴,华表四子。华澹,字玄骏,华表五子。华简,华表六子。华衍,字长胄,华炳之子,华酆、华玑、华苕、华芳之父。侍御史、安乡亭侯,夫人刘氏。
曾孙
华混,字敬伦,华廙长子。华荟,字敬叔,华廙次子。华恒,字敬则,华廙幼子。华颐,华峤长子。华彻,华峤次子。华畅,华峤幼子。华轶,华澹子,晋江州刺史。华酆,字敬始,华衍长子,曾为豫章王
司马炽文学、安乡亭侯。华玑,字敬珩,华衍次子,曾任西安令。华苕,字宣华,华衍长女,嫁给了颖川荀泰章(即荀组)。华芳,字敬华,华衍次女,
王浚(字士治)之妻,生子王胄(字道世,博陵世子)、王裔(字道贤),年三十七薨。
玄孙
华陶,华混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