仓颉[jié]造字,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之一,仓颉造字的地方叫“凤凰衔书台”。出自《淮南子·本经训》:“昔者仓颉作书,而天雨粟,鬼夜哭。”仓颉,称仓颉,复姓侯冈,号史皇氏,曾把流传于先民中的文字加以搜集、整理、规范和使用,在创造汉字的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为中华民族文明的传承做出了不朽的功绩。但普遍认为汉字由仓颉一人创造只是传说,不过他可能是汉字的整理者,被后人尊为“造字圣人”。仓颉的籍贯,据《万姓统谱·卷五十二》:记载,“上古仓颉,南乐吴村人,生而齐圣,有四目,观鸟迹虫文始制文字以代结绳之政,乃轩辕黄帝之史...[详细]
燧人氏取火是古代汉族神话传说之一。传说在一万多年前,燧人氏在燧明国发明了钻木取火,开启了华夏文明的起源。传说中有一个国家叫遂明国,那里的人从来不知道什么叫春夏秋冬,什么叫白日昼夜。国里有棵名叫遂木的火树,屈盘起来,占地面积有一万顷地那么大。后来,有一个圣人,漫游到了日月所照以外的远方,来到此国,在这棵大树下休息。忽然看见许多象鸮样的鸟,在大树的枝叶间用嘴啄木,每啄一下,就有灿然的火光发出。于是,圣人感悟到了“钻木生火”的道理,所以就试用小树枝来钻火,果然钻出火来。于是后人就称他为燧人。...[详细]
皋陶作刑,指的就是在虞舜时期,将黄帝以来(即父系社会建立以来)的原始刑法做了一次较为系统的修订,并在原来“象刑”的基础上,制定了劓、刵、椓、黥、大辟等几种刑罚,为以后的奴隶制五刑奠定了基础。此外,还以流刑作为五刑的“宥刑”,鞭刑作为官刑,扑作为教刑,金作为赎刑。...[详细]
有巢氏,号称大巣氏,是中国远古时期部落联盟首领之一。顾名思义,“有巢”就是人们要有地方住。而有巢氏教人们不再住在地面上,在树上用树枝树叶建造出简陋的蓬盖,作为示范,这就是原始的房屋了,至少可以躲避野兽和洪水。 远古时期,有巢氏率领古人筑巢为室,古人得以安居一处,家园的梦想终成现实。最早的巢居又称为“树上居”,顾名思义,是建在树上的,后来才延伸到了平地上。 有巢氏的传说在先秦古籍即有记载。《庄子·盗跖》曰:“且吾闻之,古者禽兽多而人少,于是民皆巢居以避之。昼拾橡栗,暮栖木上,故命之曰有巢氏之民。...[详细]
庚寅之劫,又称杀人十八甫、填尸体六脉渠,指1650年(清顺治七年,南明永历四年,庚寅年)11月24日到12月5日平南王尚可喜部清兵在广州的屠城暴行。顺治七年(1650年)11月24日,平南王尚可喜与靖南王耿继茂指挥的清兵在围城近十个月后,经过惨烈的战斗,包括筑垒相逼,以楼车攻城,及动用荷兰炮手,使广州城被破,随后对据城死守的广州居民进行了长达十二天的屠城暴行。据清代官方史载,这场屠城,斩“兵民七十万余”,又“追剿余众至海滨,溺死者无算”,不论男女老幼,一律杀死,死亡人数根据收尸的和尚统计为七十万。...[详细]
洺水之战发生在唐武德五年(即公元622年)正月至三月,是唐朝平定天下、统一国家战争中,秦王李世民率军在洺水流域击败刘黑闼军的一次重要作战。古水名,即洺河,在今河北南部。古洺水与今洺水有所不同,古洺水上游游两支,南支源出武安市西部,东流经永年北,自此以下,历代屡经迁改,今北流入北澧河。北支发源于邢台县,流经邢台沙河市,再向东南流经永年然后北流澧河, 唐武德五年(622年)正月至三月,是秦王李世民在此地与刘黑闼军的一次重要作战,洺水之战中洺水上游的地点位于古洺水北支,今邢台市沙河市境内秦王湖一带。...[详细]
中国最早的近代化陆军。1895年(光绪二十一年)12月,清政府命袁世凯在天津小站原“定武军”的基础上建“新建陆军”,1898年12月改编为“武卫右军”。1901年袁世凯继李鸿章任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称其所统军队为北洋军。1913年(民国二年),北洋军击败二次革命后,势力发展到长江及江南的湘、鄂、赣、闽、苏、皖、浙7省。1914年北洋军进入极盛时期,有20余师10余混成旅。1916年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集团逐渐分化为直、皖,奉3个主要派系。为争夺北京政权,抢占地盘,扩大势力而角逐,连年混战。至1928年...[详细]
王莽篡汉指的是西汉末年王莽篡夺汉朝政权建立新朝的历史事件。西汉自汉成帝以后,皆以外戚辅政,汉元帝皇后王政君,六十余年为天下母,辅佐了四个皇帝。外戚王莽以姑母王政君为凭借,最初装出恭谨勤劳的样子,不知疲倦地工作。后来他广结名士和将相大臣,深得人心,凡是来投奔他的,不论地方远近,出身贵贱,他一概收用,让他们做官。为了收买人心,他把从自己封邑里收来的钱和粮,都赠送给宾客,而自己家的生活十分俭朴,朝野上下皆赞王莽。汉哀帝死后,王莽官居大司马,以太后名义执掌军政大权,立汉平帝,并把自己的女儿嫁给汉平帝做皇后,渐渐在...[详细]
浅水原之战,发生于唐武德元年(618年)六月至十一月,唐朝秦王李世民率军在浅水原(今陕西长武东北)对陇西割据势力薛举、薛仁杲父子所部的作战,此役一举击败薛仁杲,夺取陇西,除去关中西面的一大威胁势力。此役李世民采用后发制人,疲敌制胜,坚壁不出,穷追猛打的策略,反败为胜。...[详细]
咸平之治,是指北宋宋真宗赵恒在咸平(998年-1003年)年间出现的治世。宋真宗统治时期,勤于政事,任用李沆、曹彬、吕蒙正等人打理政事,政绩有声有色,减免五代十国以来的税赋,注意节俭,铁制工具制作技术进步,土地耕作面积增至5.2亿亩,又引入占城稻,农作物产量倍增,纺织、染色、造纸、制瓷等手工业、商业蓬勃发展,贸易盛况空前。景德元年(1004年),契丹侵宋,宋朝多数大臣建议不抵抗,迁都躲避,以宰相寇准为首的少数人极力主张抵抗,最后他们说服宋真宗御驾亲征,双方在澶渊相交,宋胜。真宗决定就此罢兵,订立澶渊之盟以...[详细]
契丹灭后晋之战,是后晋天福八年至开运三年(契丹会同六年至九年,943~946年), 契丹军数次南下,最终攻灭后晋的战争。后晋出帝石重贵即位后,不顾国力差距,拒绝再臣事契丹,随后又多次挑衅契丹。天福八年(943年)年末,在降将杨光远、赵延寿劝诱下,契丹主耶律德光乘中原饥荒、后晋国用困竭,分兵两路进犯后晋,进逼至黄河一线。石重贵亲至澶州督军,后晋军于忻州、戚城、马家渡击败契丹军,逼迫其主力在澶州与后晋军展开决战,契丹兵败北去。开运元年(944年)末契丹再度南侵,兵锋直达黎阳,晋军接连溃逃至相州。次年正月,后晋...[详细]
武周之治,是武则天在位期间出现的治世局面,始于690年武周王朝建立,终于705年神龙政变。690年,武则天称帝,改国号为周。当政期间,创新选官制度,开创自举、试官、殿试、武举等,导致每年选官人数多达5万,较唐高宗时期一下激增了五十倍,实现了历史上第一次真正的“君子满朝治天下”;又善于治国、政策积极、兵略妥善、文化复兴、经济发展迅速,百姓过了丰衣足食、安居乐业的日子,对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起到了承前启后的枢纽作用,史称“武周之治”。武周之治被誉为“治宏贞观,政启开元”,是武则天延续唐太宗李世民的贞观之治的基础...[详细]
昭宣中兴,指的是西汉汉昭帝和汉宣帝时代 (约为公元前87年至前48年1月10日),此时的西汉自汉武帝对外战争结束后,逐渐进入恢复性稳定及发展阶段。...[详细]
齐桓公称霸讲的是齐桓公在位期间,桓公任管仲为相,推行改革,实行军政合一、兵民合一的制度,齐国逐渐强盛。齐桓公于前681年(周僖王元年,齐桓公五年)在北杏(今山东东阿县境)召集宋、陈、蔡、邾等四国诸侯会盟,以诸侯而主天下之盟会,以此为始。前679年,齐桓公在鄄(山东省鄄城县)召集宋、陈、卫、郑等四国诸侯盟会。齐桓公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充当盟主的诸侯。当时中原华夏各诸侯苦于戎狄等部落的攻击,于是齐桓公提出“尊王攘夷”的旗号,积极展开对外活动,北击山戎,南伐楚国,桓公成为中原霸主,受到周天子赏赐。《春秋左传注》庄...[详细]
蒙丽战争,韩国称为丽蒙战争(여몽전쟁)、对蒙抗争(대몽항쟁),朝鲜称为反蒙战争(반몽전쟁)、反蒙抗战(반몽항전),是指辛卯年(1231年)到至元十年(1273年)大蒙古国(1271年建国号为大元)征服高丽国的战争。贞祐七年(1219年),蒙古协助高丽平定转进高丽的反蒙契丹遗民,并与高丽结成“兄弟之国”的关系。此后蒙古连年遣使向高丽索取岁贡,乙酉年(1225年)因蒙古使臣著古与被杀而使两国关系中断。辛卯年(1231年),窝阔台所派的蒙军以杀使事件为由入侵高丽,先后展开了七次战争(窝阔台时期3次,贵由时期1次...[详细]
死丘事件,指古印度文明城市摩亨佐·达罗(又称“死丘”)被毁灭的事件。...[详细]
三家分晋,是指中国春秋末年,晋国被韩、赵、魏三家列卿瓜分的事件。在历史上,“三家分晋”被视为春秋之终、战国之始的分水岭。司马光将其列为《资治通鉴》的开篇之作。从公元前633年晋文公作三军设六卿起,六卿一直把握着晋国的军政大权。到晋平公时,韩、赵、魏、智、范、中行氏六卿相互倾轧。后来赵把范、中行氏灭掉后,公元前453年又联合韩﹑魏灭掉了智氏,晋国公室名存实亡。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周威烈王封三家为诸侯。司马光的编年体史书《资治通鉴》的记载就从这一事件开始:“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初命晋大夫魏斯、赵...[详细]
火烧庆功楼又叫火烧功臣楼、炮轰功臣楼,是民间传说明朝朱元璋为了杀害功臣制造的一场惨剧,后改编为晋剧剧目《火烧庆功楼》。火烧庆功楼是民间传说故事。对此事件未见史书记载,而小说《大明英烈》、《明英烈传》等评书里都讲到朱元璋起兵推翻元朝,得了天下,做了明朝的开国皇帝,就对和他同甘苦共患难的开国大臣起了疑心,深恐他们谋反,夺取他的皇位,担心那些与他出生入死打天下的兄弟们恃功夺权,于是建造了一座庆功楼。庆功楼建成那天,他摆下宴席邀诸位文武功臣们前来赴宴庆功,暗地里却派人在楼下埋好大量火药和干柴,准备借机引火烧楼,以...[详细]
开元盛世,又称“开元之治”,是指唐朝在唐玄宗治理下出现的盛世。据传开元年间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因当时年号为“开元”,史称“开元盛世”。唐玄宗登基以后提倡文教,任用贤能姚崇,宋璟等,改革官职,整顿吏治,励精图治。政治上,唐玄宗改革机构对吏治进行了整治,提高官僚机构的办事效率,重用贤臣,修订律法。经济上,唐玄宗制订经济改革措施:打击豪门士族,解放劳动力;改革实施食封制,增加政府财政收入,减轻人民负担;打击佛教势力,大力发展农业。军事上唐玄宗对兵制进行改革,在边境地区大力发展屯田,扩张疆域,唐朝在东北设置了靺鞨都...[详细]
宋室内哄一般指宋明帝即位初年(465年——466年)的宗室内斗。但在宋明帝泰始元年(465年)至泰始二年(466年)的宗室内哄之前,已有宋文帝和宋孝武帝对部分宗室诛杀和控制的情况。刘宋建立后,鉴于东晋门阀权势过盛,在中书省里面任命寒门人士为中书舍人处理中书省的机要事务,而地方重要州镇则用年幼皇子镇守,并匹配代表中央朝廷的幕僚加以辅佐和教导,大大提高了中央对地方军政事务的掌控。到刘宋孝武帝刘骏时大力任用寒门出身的典签官控制地方宗室诸王及州刺史。但随着孝武帝死后的刘宋后期政局更迭频繁,而出镇地方的皇子因年幼不...[详细]
神龙政变,又称神龙革命、五王政变,是神龙元年(705年),太子李显、宰相张柬之、崔玄暐等大臣在首都洛阳紫微城发动兵变,逼迫女皇帝武则天退位,复辟唐朝的事件。神龙元年正月二十二日癸卯(705年2月20日),凤阁侍郎张柬之等人力图拥立李显为君,诬称武则天男宠——麟台监张易之、司仆卿张昌宗谋反,率领禁军诛杀张易之、张昌宗,随即包围集仙殿,逼迫武则天退位。次日,武则天命太子李显为监国。第三天,禅让。第四天,李显正式复位。二月初四(3月3日),复国号为唐,武周朝廷终结,因为有改朝换代的因素,所以称之为革命。唐中宗打...[详细]
商汤灭夏指的是公元前1600年商汤带领着商部落灭掉夏朝建立商朝的历史事件。夏王朝末期国势日衰,江山开始摇摇欲坠。夏朝最后一任君主夏桀即位后,统治更加残暴。商部落因为畜牧业发展得很快,到了夏朝末年,汤做了首领的时候,已经成为一个强大的部落。商汤看到夏桀的腐败,决心消灭夏朝。夏此时已是众叛亲离,而商汤领导有方,所以夏桀的军队很快被打败,桀也遭到了流放。于是,夏朝就被新建立的商朝代替了。...[详细]
郭桓案,是明初四大案之一,发生在明朝洪武十八年(1385年),属于官吏贪污案件。户部侍郎郭桓等人,通同各直省的官吏作弊,盗卖官粮。后被揭发,以其涉案金额巨大,对经济领域影响深远而为世人瞩目。对此,明太祖将六部左右侍郎以下皆处死。为了追赃又牵连到全国各地的地主,遭到抄家破产的不计其数,地主对此怨恨极深,朱元璋为了平息怨气又将审刑官吴庸等人处死。...[详细]
九世之乱是商朝从仲丁开始,商朝一度中衰,王室内部连续发生王位的纷争,商朝前期的兄终弟及王位继承制度遭破坏。当继位之弟死时,弟之子都不肯把王位交还给兄之子,因此造成了废嫡而更立诸弟子,弟子或争相代立的混乱局面。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阳甲在位时期,共经历五代、九王,史称九世之乱。商朝的王位继承制为“父子相传”和“兄终弟及”相结合的继承制度,这两种制度的混用,造成王位继承处于混乱状态。这一动乱历经仲丁、外壬、河亶甲、祖乙、祖辛、沃甲、祖丁、南庚、阳甲九王,故名“九世之乱”。九世之乱延续近百年,直到盘庚迁殷后才最终结...[详细]
白虎观会议,是指东汉章帝时召集大夫、博士、议郎、郎官和诸生在白虎观召开的一次讨论儒家经典的学术会议。自汉武帝时,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儒家思想逐渐成为汉朝君主的统治思想支柱。但是由于当时各家儒学学派传承不同,对于儒家经典的版本、内容多有争议。虽然汉宣帝时曾召开“石渠阁会议”加以统一,但是经历王莽新朝的战乱之后,各家的歧异再次抬头。汉光武帝刘秀于中元元年(公元56年),宣布图谶于天下,把谶纬之学正式确立为官方的统治思想。为了巩固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使儒学与谶纬之学进一步结合起来,汉章帝建初四...[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