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味词典网】-优秀的文字文化查询网站。
当前位置:首页 >历史 > 事件

事件

张居正改革

张居正改革朝代:明朝时期

张居正改革(又称万历中兴),是在明神宗时期,内阁首辅张居正为挽救明王朝,缓和社会矛盾,在政治、经济、国防等各方面进行的一场变法革新运动。改革自万历元年(1573年)开始,至万历十年(1582年)张居正去世结束。张居正改革,从军事、政治、经济等方面进行整顿,尤重于经济的改革,企图扭转嘉靖、隆庆以来政治腐败、边防松弛和民穷财竭的局面。改革一定程度上强化了中央集权,充实了政府财政,提高了国防力量,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但是,改革却触动了大地主阶级和豪门贵族的根本利益。万历十年(1582年),张居正病卒后,除一条...[详细]

涿鹿之战

涿鹿之战朝代:上古时期

涿(zhuō)鹿之战,距今大约4700年前,黄帝部族联合炎帝部族,与蚩尤所进行的一场大战。“战争”的目的是双方争夺适于牧放和浅耕的中原地带。交战地点位于今河北涿鹿、怀来一带。涿鹿之战对于古代华夏族由远古时代向文明时代的转变产生过重大的影响。...[详细]

官渡之战

官渡之战朝代:汉朝时期

官渡之战是东汉末年“三大战役”之一,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役之一。建安五年(公元200年),曹操军与袁绍军相持于官渡(今河南中牟东北),在此展开战略决战。曹操奇袭袁军在乌巢的粮仓(今河南封丘西),继而击溃袁军主力。此战奠定了曹操统一中国北方的基础。
...[详细]

高平陵事变

高平陵事变朝代:三国时期

曹操封魏王后,以司马懿为太子中庶子以佐助曹丕。曹丕临终时,令司马懿与曹真等为辅政大臣,辅佐魏明帝曹叡。明帝时,司马懿屡迁抚军大将军、大将军、太尉等重职。明帝崩,托孤幼帝曹芳以司马懿和曹爽。曹芳继位后,司马懿先是遭到曹爽排挤,迁官为无实权的太傅。正始十年(249年),司马懿趁曹爽陪曹芳离洛阳至高平陵扫墓,起兵政变并控制京都。自此曹魏军权政权落入司马氏手中,史称高平陵事件。...[详细]

唐平萧铣之战

唐平萧铣之战朝代:唐朝时期

唐平萧铣之战,中国唐朝武德四年(621年),唐军攻灭长江中游、江南割据势力萧铣的一次统一战争。是一场著名的江河作战
...[详细]

马陵之战

马陵之战朝代:春秋战国时期

马陵之战是中国战争史上设伏歼敌的战例,这次战役中孙膑利用庞涓的弱点,制造假象,诱其就范,使战局始终居于主动地位。公元前343年,魏国为了补偿在桂陵之战损失,发兵攻打韩国。齐威王待魏韩火拼后以田盼为主将,田婴为副将,孙膑为军师攻打魏国。魏国派太子申来抵挡,在马陵全军覆没,随之田盼用孙膑提出的“减灶”之策诱魏国庞涓中计,追至马陵中伏身亡,齐军乘胜追击,俘太子申,但未全歼魏军。经此一战魏国元气大伤,失去了霸主地位。马陵之战也成为中国古代战争史上的著名战例。...[详细]

唐与吐蕃之战

唐与吐蕃之战朝代:唐朝时期

从唐高祖武德六年(623年)至唐亡(907年),唐朝在河西、陇右、关中(今甘肃、青海、陕西一带)和西域(今新疆、中亚一带)等地区为保卫边防与对西域的控制,和吐蕃进行的长期作战。唐朝吐蕃战争,对当时的历史进程产生了重大影响。在唐蕃战争中,双方运筹谋划,机变百出,广泛使用了长驱直入,直捣腹心,诱敌深入,相机歼敌,机动防御,伺机反击,避其锐气,击其惰归,疑兵阻敌,伏击,迂回,远程奔袭,夜袭,反间等战略战术,在战争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详细]

八王之乱

八王之乱朝代:晋朝时期

八王之乱是发生于中国西晋时期的一场皇族为争夺中央政权而引发的内乱,因皇后贾南风干政弄权所引发。这次动乱共历时十六年,分为前后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从元康元年(291年)三月到六月,持续三个月;第二阶段,从元康九年(299年)到光熙元年(306年),历时七年。其核心人物有汝南王司马亮、楚王司马玮、赵王司马伦、齐王司马冏、长沙王司马乂、成都王司马颖、河间王司马颙、东海王司马越八王。西晋皇族中参与这场动乱的王不止八个,但八王为主要参与者,且《晋书》将八王汇为一列传,故史称这次动乱为“八王之乱”。“八王之乱”是中国历...[详细]

唐武宗灭佛

唐武宗灭佛朝代:唐朝时期

唐武宗灭佛(又称会昌毁佛)指唐武宗李炎在位期间(840年-846年),推行一系列“灭佛”政策,以会昌五年(845年)四月颁布的敕令为高峰,而会昌六年唐武宗逝世,唐宣宗即位又重新尊佛,灭佛就此结束。这一事件使佛教在中国受到严重打击,史称“唐武宗灭佛”或“武宗灭佛”。因唐武宗年号“会昌”,故佛教徒又称之为“会昌法难”,将它与之前的北魏太武帝灭佛、北周武帝灭佛和后来的后周世宗灭佛并称为“三武一宗”。...[详细]

北魏孝文帝改革

北魏孝文帝改革朝代:南北朝时期

北魏孝文帝改革,俗称孝文汉化,是指在南北朝时期的北魏孝文帝在位时所推行的政治改革。其主要内容是汉化运动,包括:推行均田制和户调制,变革官制和律令,迁都洛阳,分明姓族,改易汉俗等。
...[详细]

义和团运动

义和团运动朝代:清朝时期

义和团运动(The Boxer Rebellion),是指19世纪末中国发生的一场以“扶清灭洋”为口号的农民运动,又称义和团事件、庚子事变、庚子拳乱等。这一运动粉碎了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狂妄计划,沉重打击了清政府的反动统治,加速了它的灭亡。最初义和团同当时清朝大部分秘密团体一样,反对满族统治,以“反清复明”为口号,遭到镇压。随着中国近代形势的发展,以帝国主义侵略为先导的西方势力的冲突代替华夷之辩满汉之争成为主要历史矛盾,义和团开始支持清朝抵抗西方,改名为“虎神营”,口号也改为“扶清灭洋” (1898年由...[详细]

牧野之战

牧野之战朝代:西周,秦朝时期

牧野之战,是武王伐纣的决胜战,是周武王联军与商朝军队在牧野(今淇县南、卫河以北,新乡市附近)进行的决战。由于帝辛(商纣王)先征西北的黎,后平东南夷,虽取得胜利,但穷兵黩武,加剧了社会和阶级矛盾,最后兵败自焚,商朝灭亡。故《左传》称:“纣克东夷而损其身”。《诗经·大雅·大明》记载:“牧野洋洋,檀车煌煌,驷騵彭彭。维师尚父,时维鹰扬。凉彼武王,肆伐大商,会朝清明。”《史记·太史公自序》记载:“武王牧野,实抚天下。”...[详细]

瀛洲之战

瀛洲之战朝代:宋朝时期

宋真宗景德元年(公元1004年)闰九月己未,辽圣宗和萧太后大举南侵,萧挞览引兵掠威虏、安顺军,又东趋保州,进攻州城不利而北。此后 萧挞览与萧太后和辽圣宗合势以攻定州,但其轻骑北宋裨将所击,乃率众东驻阳城淀。遂缘胡卢河逾关南。是月丙戌,抵瀛洲城下。北宋守将李延渥据城作战,双方激战,死伤无数,后辽军败走。...[详细]

庚戌之变

庚戌之变朝代:明朝时期

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蒙古土默特部首领俺答汗因对明朝“贡市”不遂而发动的战争。该年为干支纪年庚戌年,故名庚戌之变。明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六月,俺答汗率军犯大同。大同总兵仇鸾重赂俺答,请求勿攻大同,移攻他处,俺答遂由古北口进攻北京。明世宗即拜仇鸾为大将军,节制诸路兵马。兵部尚书丁汝夔问严嵩如何战守,严嵩说塞上打仗,败了可以掩饰,京郊打仗,败了不可掩饰,俺答不过是掠食贼,饱了自然便去。因而丁汝夔会意,戒诸将勿轻举。诸将皆坚壁不战,不发一矢。于是俺答兵在城外自由焚掠,凡骚扰八日,于饱掠之后,得到明朝...[详细]

隋末唐初割据政

隋末唐初割据政朝代:隋朝时期

隋末唐初割据政权主要介绍的是隋朝末年和唐朝初年的地方割据势力。杨广的过度残暴征敛与统治导致隋末时期的社会凋敝,民不聊生,各地农民纷纷反抗,形成了声势浩大的全国农民大起义。后期经过接二连三的混战,形成了各地割据势力。隋炀帝多次发动战争劳民耗财,最终引起统治危机。
...[详细]

唐朝统一战争

唐朝统一战争朝代:唐朝时期

唐朝统一战争,是唐朝建立后,对隋朝末年在中国各地建立的割据政权进行的统一战争。武德元年到武德二年(618年—619年),李世民率唐军打败金城的薛举、薛仁杲父子。又以反间计俘虏了李轨,不费刀兵便尽有河西之地。武德三年(620年),李世民率军民反击,消灭了刘武周,恢复了对代北的统治。经过三次军事政治活动,唐朝不仅关中根据地巩固了,而且扩大了地盘,势力得到发展,可以集中力量经营中原和江南,实现统一目标。同年,瓦岗军已瓦解,山东大部分郡县已降唐,打败了中原地区的王世充和窦建德,后又镇压了刘黑闼、徐圆朗、高开道,唐...[详细]

国本之争

国本之争朝代:明朝时期

国本之争又称争国本,是指明朝明神宗册立太子的问题,由于中国古代历来有“太子者,国之根本”之说,所以被称为国本之争。当时有两派分别拥护皇长子朱常洛与福王朱常洵(郑贵妃所生)争夺太子之位。朝廷大臣按照明朝册立长子为太子的原则,大多拥戴皇长子朱常洛,然而明神宗不喜欢王恭妃所生的皇长子,却加倍宠爱郑皇贵妃,并且有意立其子皇三子朱常洵为太子,却受到大臣与慈圣皇太后极力反对。明神宗与群臣争论达15年之久。直到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朱常洛才被封为太子,而朱常洵被封为福王。但是福王迟迟不离京就任藩王。直到万历四十二...[详细]

昆阳之战

昆阳之战朝代:汉朝时期

昆阳之战是新朝末年,新汉两军在中原地区进行的一场战略决战,这场大战的主战场在昆阳一线(今河南省叶县),故称为昆阳之战。昆阳之战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例之一,它决定了未来中原王朝的国运与兴衰,是中国历史上一次有深远影响的战略决战。昆阳之战中,身为偏将军的刘秀一战而天下闻名。昆阳之战不但是玄汉击败新莽的关键一战,同时也为起义军最终推翻王莽的统治奠定了基础。明末清初大思想家顾炎武赞扬昆阳之战中的刘秀:“一战摧大敌,顿使何宇平”。...[详细]

壬寅宫变

壬寅宫变朝代:明朝时期

壬寅宫变,发生在明朝嘉靖年间,是妃嫔和宫女们意图杀死明世宗朱厚熜的一次事件。由于此事发生在嘉靖壬寅年,所以称之为壬寅宫变。由于明世宗多疑暴戾,喜怒无常,宫人常被责罚,杖毙者多达二百余人。宫人们终于忍无可忍,在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发动了“壬寅宫变”。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在王宁嫔等人的指使下,杨金英等十数名宫女乘明世宗熟睡之际,用黄绫布把世宗的脖子套住,然后用力拉扯,企图杀死世宗。而后又因打了死结,缢不死世宗,遂又用钗、簪等物刺向皇帝。在这时其中一个胆小的宫女因害怕,报告给方皇后。方皇后赶到,...[详细]

巫蛊之祸

巫蛊之祸朝代:汉朝时期

巫蛊之祸是汉武帝在位后期发生的一次重大政治事件,巫蛊为一种巫术。当时人认为使巫师祠祭或以桐木偶人埋于地下,诅咒所怨者,被诅咒者即有灾难。征和二年(公元前91年),丞相公孙贺之子公孙敬声被人告发为巫蛊咒武帝,与阳石公主通奸,公孙贺父子下狱死,诸邑公主与阳石公主、卫青之子长平侯卫伉皆坐诛。武帝宠臣江充奉命查巫蛊案,用酷刑和栽赃迫使人认罪,大臣百姓惊恐之下胡乱指认他人犯罪,数万人因此而死。江充与太子刘据有隙,遂趁机陷害太子,并与案道侯韩说、宦官苏文等四人诬陷太子,太子恐惧,起兵诛杀江充,后遭武帝镇压兵败,皇后卫...[详细]

鸦片战争

鸦片战争朝代:清朝时期

鸦片战争,通常鸦片战争都指第一次鸦片战争,英国经常称其为第一次中英战争或“通商战争”,是1840年至1842年英国对中国发动的一场非正义的侵略战争,也是中国近代屈辱史的开端。1840年(道光二十年),英国政府以林则徐的虎门销烟等为借口,决定派出远征军侵华。1840年6月,英军舰船47艘、陆军4000人在海军少将乔治·懿律、驻华商务监督义律率领下,陆续抵达广东珠江口外,封锁海口,鸦片战争开始。鸦片战争以中国失败并赔款割地告终。中英双方签订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丧权辱国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中国开始向外国割地、...[详细]

王与马共天下

王与马共天下朝代:晋朝时期

“王与马共天下”是说东晋时期琅琊王氏家族与当时皇室力量势均力敌,当时百姓称之为“王与马共天下”。司马睿从东渡到登基,主要依赖了北方大族琅琊(今山东省临沂市)的王氏家族王导、王敦兄弟的大力支持。在此期间,王导主内,位高权重,联合南北士族,运筹帷幄,纵横捭阖,政令己出。王敦主外,则总掌兵权,专任征伐,后来又坐镇荆州,控制建康。 朝中官员75%以上是王家的或者与王家相关的人。但司马睿对王导始终十分尊敬,称王导为“仲父”。历元、明、成三朝,王导的地位一直十分崇高。成帝给王导的手诏总是用“惶恐言”“顿首言”“敬白”...[详细]

阪泉之战

阪泉之战朝代:上古时期

黄帝统一华夏的过程中,与炎帝两部落联盟在阪泉进行的一次战争。阪泉之战对开启中华文明史、实现中华民族第一次大统一有重要意义。阪泉之战曾见载于春秋时期的史籍中。公元前636年由于内乱,周王出奔于郑国,次年狐偃建议晋文公“求诸侯,莫如勤王”。晋文公“使卜偃卜之,曰:吉,遇黄帝战于阪泉之兆”。后来司马迁“西至空桐、北过涿鹿、东渐于海、南浮江淮”,收集民间传说并进行实地考察,参证文献记载写成《史记·五帝本纪》,复原了阪泉之战的历史过程。...[详细]

永乐城之战

永乐城之战朝代:宋朝时期

北宋与西夏的重要战役之一。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年),西夏国王秉常听闻宋欲在夏、银、宥三州交界之处筑永乐城(又名银川砦,今陕西米脂县西)屯兵戍守,甚感威胁,遂遣军三十万,前往攻取。《宋史》记载此战宋军共战死士卒、役夫二十余万。永乐城之战后,宋神宗开始悔悟,而不再轻言开战。...[详细]

中日甲午战争

中日甲午战争朝代:清朝时期

中日甲午战争,是指19世纪末日本侵略中国和朝鲜的战争。按中国干支纪年,战争爆发的1894年为甲午年,故称甲午战争。日本称“日清战争”,朝鲜半岛称“清日战争”,西方国家称“第一次中日战争”。明治维新的日本开始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对外积极侵略扩张,确定了以中国为中心的“大陆政策”;此时的清朝是一个通过洋务运动回光返照的帝国,政治腐败,人民生活困苦,官场中各派系明争暗斗、尔虞我诈,国防军事外强中干,纪律松弛;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逐步向帝国主义过渡,日本的侵略行径在一定程度上得到西方列强的支持。1894年,朝鲜爆发...[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