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味词典网】-优秀的文字文化查询网站。
当前位置:首页 >历史 > 事件

事件

澶渊之盟

澶渊之盟朝代:宋朝时期

澶(chán)渊之盟是北宋和辽朝,在经过二十五年的战争后缔结的盟约。公元1004年秋(宋真宗景德元年),辽朝萧太后与辽圣宗,亲率大军南下深入宋境。有的大臣主张避敌南逃,宋真宗也想南逃,因宰相寇准的力劝,才至澶州督战。宋军坚守辽军背后的城镇,又在澶州(河南濮阳)城下以八牛弩射杀辽将萧挞凛(一作览)。辽由于自身原因,很早就通过降辽旧将王继忠与北宋朝廷暗通关节。宋真宗也赞同议和,派曹利用前往辽营谈判,于十二月间(1005年1月)与辽订立和约:辽宋约为兄弟之国,宋每年送给辽岁币银10万两、绢20万匹,宋辽以白沟河...[详细]

宋辽战争

宋辽战争朝代:宋朝时期

宋辽战争一般是指自979年宋朝北伐以来,终于1004年宋辽订立澶渊之盟的一系列宋辽间以燕云地区领地争端为主的长期战争。最终宋辽双方约为兄弟之国,结束了25年宋辽战争。百年后金朝建立,宋徽宗与金太祖订立海上之盟,于1122年派童贯、种师道、刘延庆率军联合金朝攻打辽南京,未能成功。(图片来源知网百科)
...[详细]

黄巾之乱

黄巾之乱朝代:三国时期

黄巾之乱又称黄巾起义,指的是中国东汉末年的农民起义,较大形的分别有两次,即发生在184年由张角等人领导的黄巾军叛乱,以及发生在188年较分散、难以讨伐的民变。
...[详细]

赤壁之战

赤壁之战朝代:三国时期

赤壁之战,是指东汉末年孙权、刘备联军于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在长江赤壁(今湖北省赤壁市西北)一带大破曹操大军的战役。这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战役之一,是三国时期“三大战役”中最为著名的一场,也是继阖闾破楚之后的又一次在长江流域进行的大规模江河作战。曹操率军二十万众顺江而下。孙权命周瑜、程普为左右督,鲁肃为赞军校尉。周瑜率精军三万沿江上至夏口,联合屯驻樊口的刘备军一起溯长江西进,与曹军相遇在赤壁。时曹公军众已染疾病,初一交战,曹军败退,暂驻军于乌林地带,周瑜等人在南岸,双方隔江对峙。周瑜...[详细]

万历朝鲜战争

万历朝鲜战争朝代:明朝时期

万历朝鲜战争,又称万历朝鲜之役、万历援朝战争(朝鲜称:임진조국전쟁/壬辰祖国战争;韩国称:임진왜란/壬辰倭乱;日本称:文禄・庆长の役/文禄庆长之役),指1592年—1598年(明万历二十年至二十六年,日本文禄元年至庆长三年)中朝人民抗击日本侵略朝鲜的战争。1588年,日本太阁丰臣秀吉基本统一日本后,以朝鲜拒绝攻明为由侵入朝鲜。日军在战争初期处于优势,一个月内攻陷朝鲜王京汉城,朝鲜国王李昖北逃义州,向宗主国明朝求援。明朝派李如松统领4万大军抗倭援朝,取得平壤大捷。在碧蹄馆之战后,明 日双方开始议和。同时,朝...[详细]

洛阳虎牢之战

洛阳虎牢之战朝代:唐朝时期

洛阳虎牢之战,发生在唐朝武德三年(620年)七月至四年(621年)五月,秦王李世民率军在洛阳、虎牢关(今中国中部河南省荥阳汜水镇西北)各个击破王世充军(郑军)、窦建德军(夏军)的一次极其重要战役
...[详细]

吕后称制

吕后称制朝代:汉朝时期

吕后称制,指的是西汉初期太后吕雉掌握西汉政治实权的历史事件。汉高祖刘邦驾崩后,其子刘盈继位,是为汉惠帝。惠帝生母吕雉趁机把持了朝政,吕后以惠帝年少,恐功臣不服,密谋尽诛诸将;后畏惧诸将拥有兵力,不敢下手。她又毒死赵王如意,害死戚夫人,对其他刘氏诸王,亦加残害。惠帝不满吕后所为,忧郁病死。其后,少帝即位,因其年幼,吕后临朝执政,后废黜汉少帝刘恭,改立刘弘为帝,高后八年(前180年),吕雉病逝。...[详细]

烽火戏诸侯

烽火戏诸侯朝代:西周时期

烽火戏诸侯,指西周末年的历史事件。周幽王为博褒姒(bāo sì)一笑,点燃了烽火台,戏弄了诸侯。褒姒看了果然哈哈大笑。幽王很高兴,因而又多次点燃烽火。导致诸侯们都不相信烽火,也就渐渐不来了。后来犬戎攻破镐京,杀死幽王。幽王的儿子周平王东迁,开始了东周时期。
...[详细]

沙苑之战

沙苑之战朝代:南北朝时期

沙苑之役:南北朝时期,西魏大统三年(公元537年)十月,在沙苑地区,西魏宇文泰以不满1万人的军队大破东魏高欢20万大军,杀敌1万,俘敌7万。高欢狼狈而逃。东魏天平四年(537年)十月,东魏丞相高欢为一雪小关(今陕西潼关南禁谷)之败,亲率20万军队至蒲津(今山西永济县一带)讨伐西魏,志在为窦泰复仇。十月进抵洛水之南的许原,威逼长安。当时的西魏刚刚经历大饥荒,国力极度虚弱。当时,宇文泰的军队不满1万人,军队只备有三日粮食。为了稳定军心,他力排众议,率军急进,以轻骑渡渭河至北岸的沙苑,距高欢大军60里安营。此时...[详细]

统一度量衡

统一度量衡朝代:秦朝时期

统一度量衡,是指商鞅变法前,秦国各地度量衡不统一。为了保证国家的赋税收入,商鞅制造了标准的度量衡器,如今传世之“商鞅量”,上有铭文记有秦孝公监造。...[详细]

董卓讨伐战

董卓讨伐战朝代:汉朝时期

董卓讨伐战,是东汉末年各地群雄组织地方军对抗董卓的战役。中平六年(189年),掌政的董卓废少帝刘辩,拥立其弟陈留王刘协为帝,实行恐怖统治。关东各地方群雄见此,以讨董为名起兵,推举袁绍为盟主。虽然曹操出兵,及后到的孙坚夺战,但其他军队只驻军不加援助,而董卓又放弃洛阳,挟天子迁都长安,关东军起了内讧,联军决裂,形成群雄割据的局面。...[详细]

消灭异姓王

消灭异姓王朝代:汉朝时期

消灭异姓王是指刘邦称帝后,消除异姓王的全过程。汉初异姓王的封地总面积超过了汉郡,他们拥有武装,行政自主,名为汉臣,实为汉廷不能控制的独立王国。从前202年十月至前196年十月,汉高祖及其统治集团先后解决了燕王臧荼、楚王韩信、赵王张敖、代相国阳夏侯陈豨、梁王彭越、淮南王英布、韩王信。异姓王中唯有长沙王吴臣因势小不构成威胁而得以保存。...[详细]

长平之战

长平之战朝代:春秋战国时期

长平之战,是秦昭襄王四十七年(公元前260年)5月至10月秦国率军在赵国的长平(今山西省晋城高平市西北)一带同赵国军队发生的战争。秦、赵两国因争夺上党,而爆发大规模的战争。从秦国出兵使韩国割让上党到秦国获胜,耗时三年。而长平之战仅仅持续了5个月,赵军最终战败,秦国获胜进占长平,此战共斩首坑杀赵军约45万。此战是秦、赵两国之间的战略决战。秦国数战连胜,致使赵军损失惨重,战场上的局面对赵国极其不利。秦见赵国固守不战,便派间谍散布廉颇投降的谣言并扬言秦不怕廉颇,怕的是赵奢(曾大败秦国)之子赵括。赵括遵照赵王意图...[详细]

蒙古帝国征战

蒙古帝国征战朝代:元朝时期

蒙古建国后,于公元1219年至1260年的四十余年时间,先后进行了三次大规模的西征,建立起庞大的帝国,对世界历史的影响既深且远。当时的蒙古帝国土疆之广大是史无前例的。
...[详细]

鸣条之战

鸣条之战朝代:夏朝时期

鸣条之战,是夏朝末年(约公元前1600年)在商灭夏的战争中,商汤率领商部落士兵与夏军在鸣条(山西夏县之西)进行的一场决战。在约公元前16世纪,夏王桀的统治出现了危机。夏朝在东方的属国商,乘机先征服邻近的夏属葛国(今宁陵县北),保障商都南亳(山东曹县南二十里)的安全。又派重臣伊尹至夏王都城探测虚实。再采取分别翦除夏朝羽翼的策略,各个击破了位于夏、商之间的豕韦(今滑县东南)、顾国(今范县东南)、昆吾(今许昌)等夏朝属国,使夏王桀孤立无援。接着,商汤又率战车70乘、敢死士兵6000人攻夏王都。夏桀只好仓促率王师...[详细]

焚书坑儒

焚书坑儒朝代:秦朝时期

焚书坑儒,又称“焚诗书,坑术士(一说术士,即儒生)”秦始皇在公元前213年和公元前212年焚毁书籍、坑杀“犯禁者四百六十余人”。“焚书坑儒”一词出处《史记·卷121·儒林列传》的说法是“及至秦之季世,焚诗书,坑术士,六艺从此缺焉”。经常被“坑儒”观点引做证据的是《史记·秦始皇本纪》中秦始皇长子扶苏的话(“天下初定,远方黔首未集,诸生皆诵法孔子,今上皆重法绳之,臣恐天下不安,唯上察之。”),西汉末孔安国(孔子10世孙)《〈尚书〉序》亦言:“及秦始皇灭先代典籍,焚书坑儒,天下学士逃难解散。”西汉刘向《〈战国策...[详细]

柏壁之战

柏壁之战朝代:唐朝时期

柏壁之战,发生于武德二年(619年)三月至次年四月,是秦王李世民平定北方割据势力刘武周、宋金刚的关键战役,李世民在柏壁(今山西新绛西南)及其北地区消灭刘武周割据势力的重要作战。武德二年(619年),刘武周攻陷太原,派大将宋金刚继续南进,先后占领晋州、绛州、龙门等地。十一月,李世民率关中精兵,在龙门渡过黄河,屯兵柏壁,与宋金刚军相持。唐军占据有利地形后,用以饱待饥之策,坚壁不出,养精蓄锐。宋金刚军远道而来,补给困难,日见饥困。次年4月,宋金刚军中粮食吃尽,只好逃走。李世民引兵追击,大败宋金刚军,俘杀数万人。...[详细]

元缅战争

元缅战争朝代:元朝时期

元缅战争,是1277年至1287年间元朝皇帝忽必烈率军攻打缅甸蒲甘王朝而引发的战争。战争以元军胜利、蒲甘王朝沦为元朝附庸国而告终。1271年元朝建立后,元世祖忽必烈继续以武力威胁试图使周边国家臣服。自1277年开始,元朝与蒲甘王朝开始在云南边境地区发生战事。1283年,元军自云南地区进攻蒲甘王朝,蒲甘城破,国王那罗梯诃波帝向元朝投降,缅甸中部被元朝置为缅中行省,后缅中行省撤销,但那罗梯诃波帝之后的蒲甘国王几乎都是元朝的傀儡。自元朝败蒲甘王朝后,其领土就开始重归分裂,不久后正式灭亡。自此,缅甸重新分成诸多王...[详细]

土木之变

土木之变朝代:明朝时期

土木之变,指发生于明朝正统十四年(1449年9月1日)第四次明英宗北伐时,明朝在土木堡败于瓦剌的事变。正统十四年(1449年)七月,明朝接到也先领导瓦剌军队侵犯的情报,明英宗朱祁镇决定北伐亲征,十六日从北京出发。明英宗企图再现五年前正统九年边军征讨兀良哈的成功体验。然而,在明英宗组编亲征军的时候,外卫的兀良哈征讨军却没有被编入。因此,避免了在同年八月十五日的土木之变中覆灭,得以幸免。在土木之变后的京师保卫战中再次出师,在面对瓦剌军队时,以各种军功晋升。...[详细]

弘治中兴

弘治中兴朝代:明朝时期

弘治中兴指的是明朝在明孝宗朱佑樘治理下出现了的短暂而辉煌的“治世”。明孝宗明代中期的一位仁君,由于他宽厚仁和的政治品行使得弘治一朝出现了君子众多、君臣关系融洽等政治特色,为这一朝带来了美誉,明孝宗在位期间“更新庶政,言路大开”,使成化朝以来奸佞当道的局面得以改观。明孝宗即位初期对于明王朝来说是一个多难之年,黄河发大水,陕西闹地震,外加遇到国丧,件件都是麻烦事。而明孝宗位期间推行了一套明智的政治措施:凡是明宪宗亲信的佞幸之臣一律斥逐。于是吏部尚书万安、礼部侍郎李孜省、僧人继晓等,或杀、或贬,或逐出京师;获罪...[详细]

鸿沟之约

鸿沟之约朝代:秦朝时期

汉高祖四年(公元前203年),楚汉相争时期,汉高祖刘邦派遣侯公向西楚霸王项羽求和,项羽同意。双方约定,中分天下,割鸿沟以西者为汉,鸿沟而东者为楚。九月,项羽归还刘邦父太公、妻子吕氏,军皆呼万岁。史称“鸿沟之约”。立约后,项羽引兵谢而东归;刘邦从张良、陈平计,发使使韩信、彭越皆引兵来,追击项羽,最终将楚军围于垓下,大破之,取得了对楚战争的决定性胜利。...[详细]

郑和下西洋

郑和下西洋朝代:明朝时期

郑和下西洋是明代永乐、宣德年间的一场海上远航活动,首次航行始于永乐三年(1405年),末次航行结束于宣德八年(1433年),共计七次。由于使团正使由郑和担任,且船队航行至婆罗洲以西洋面(即明代所谓“西洋”),故名。在七次航行中,三宝太监郑和率领船队从南京出发,在江苏太仓的刘家港集结,至福建福州长乐太平港驻泊伺风开洋,远航西太平洋和印度洋,拜访了3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包括爪哇、苏门答腊、苏禄、彭亨、真腊、古里、暹罗、榜葛剌、阿丹、天方、左法尔、忽鲁谟斯、木骨都束等地,已知最远到达东非、红海。郑和下西洋是中...[详细]

太康失国

太康失国朝代:上古时期

启的晚年,生活日益腐化。他喜欢饮酒、打猎、歌舞,而疏于朝政。启死,其子太康继位,也沉湎于声色酒食之中,政事不修,促使内部矛盾日趋尖锐,外部四夷背叛。东夷族有穷氏首领后羿看到夏王朝内部矛盾重重,借太康外出狩猎数月不归之时,乘机掌握了夏的政权。太康死后,其弟仲康继位,仲康势弱,当了傀儡。仲康死后,其子相继位。后羿把相赶走,自己当了国王,这就是史书上称作“太康失国”和“后羿代夏”的故事。...[详细]

牛李党争

牛李党争朝代:唐朝时期

牛李党争,通常是指唐代统治后期的九世纪前半期以牛僧孺、李宗闵等为领袖的牛党与李德裕、郑覃等为领袖的李党之间的争斗。斗争从唐宪宗时期开始,到唐宣宗时期才结束,持续时间将近40年,唐武宗时,李党达到鼎盛,牛党纷纷被罢免;唐宣宗的前期,李党纷纷被贬谪到地方为官。最终以牛党苟延残喘、李党离开中央而结束。以致唐文宗有“去河北贼易,去朝中朋党难”之叹。牛李党争是唐朝末年宦官专权、唐朝腐败衰落的集中表现,加深了唐朝后期的统治危机。...[详细]

云南回民起义

云南回民起义朝代:清朝时期

云南回民起义是指19世纪50~70年代,中国云南地区回民在太平天国起义影响下掀起的大规模反清起事。1856年(咸丰六年),在清朝地方官挑拨下,汉、回人民为争夺南安石羊银矿而发生冲突,遂转化为起事。1873年,清军兵临大理城下,杜文秀服毒后出城与清军议和,被清军所杀,云南回民起事宣告失败。...[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