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神淀之乱是辽朝前期一个重要的政治事件,由于辽世宗多用晋降臣,轻慢契丹贵族。又在统治不稳固的情况下,屡议兴兵南伐,遭诸部贵族的反对,致使内乱爆发,为宗室重臣耶律察割所杀,之后辽太宗长子耶律璟起兵讨伐耶律察割,平定叛乱之后坐上了皇帝宝座。为辽穆宗,但穆宗即位当政昏庸无道,使辽朝的巩固与发展至少推迟了20年。...[详细]
白登之围,是公元前200年(汉高祖七年)汉高祖刘邦被匈奴围困于白登山(今山西省大同市东北马铺山)的事件。汉高帝六年(前201年)九月,匈奴冒顿单于引兵攻太原,围韩王信于马邑(今山西朔县西北)。韩王信降匈奴,并与匈奴联合南下攻汉。汉高帝七年(前200年)初,刘邦亲率三十余万大军击韩王信,于铜鞮(今山西沁县南)破其军,又于晋阳(今山西太原市南晋源镇)破其与匈奴之联军。刘邦闻匈奴军屯代谷(今山西繁峙西北),欲击之,派人侦察匈奴虚实。冒顿匿其精壮,故意示弱。汉使十数人连续回报,皆言匈奴可击。刘邦又派刘敬前往侦察,...[详细]
明灭元之战是明太祖朱元璋称帝后,派军北伐,结束元朝统治的一系列战争。朱元璋大致扫平南方群雄后,为了彻底推翻元朝,乘红巾军基本摧毁元主力军的有利时机,于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十月,命徐达、常遇春率军25万人北伐。朱元璋军由淮河入黄河,连克淮安、寿光、临淄、高苑等地。山东诸州县尽为朱元璋军所有。洪武元年(至正二十八年,1368年)正月,朱元璋称帝,建立明朝。四月,其北伐军队完全夺取中原,七月又克通州,元顺帝只得携带家眷及宫廷官僚北走上都,继续元室的统治,史称北元。八月二日,徐达师入大都,北伐取得了彻底胜利...[详细]
黄巢起义,指的是乾符五年(878年)至中和四年(884年)由黄巢领导的民变,是王仙芝起义的后续。也是唐末民变中,历时最久,遍及最大,影响最深远的一场农民起义。黄巢之乱转战近半唐朝江山,导致唐末国力大衰。黄巢起义,采用流动作战的方式,避实攻虚,走遍今天山东、河南、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广东、广西、湖南、湖北、陕西等省广大地区,动摇了唐朝的统治。但由于长期流动作战,没有稳定的后方,缺乏经济上的保障和群众基础,故而很难持久下去,使起义军最后失败。...[详细]
第二次鸦片战争是1856年10月至1860年10月英、法两国在美、俄支持下联合发动的侵华战争。其目的是英、法为了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在华侵略利益。因为英法分别以亚罗号事件及马神甫事件为借口发动战争,所以被英国人称为“亚罗号战争”(The Arrow War)。又称“英法联军之役”(Anglo-French expedition to China)或“第二次中英战争”(Second Anglo-Chinese War)。同时因为这场战争可以看作是第一次鸦片战争的延续和扩大(两次战争的本质目的相同),所以...[详细]
晋灭吴之战是公元279年十一月至280年三月,晋武帝司马炎发兵水陆并进,直取建业(今南京),一举灭东吴,实现统一的战争。公元279年十一月,晋武帝发兵二十余万,分六路进军攻打东吴,第二年二月初,攻克丹阳城(今中国中南部湖北省秭归东)后,攻破吴军横断江路之铁锁铁锥,船行无阻,后来又擒获吴西线统帅、都督孙歆。在东线战场,东吴丞相张悌率领三万军队渡过长江迎战,被晋军夹击大败而归,晋军当机立断,挥师直指建业,吴军惊恐怯懦,不战而降,士卒闻讯逃散,于是东吴宣告灭亡。此战,西晋准备周密充分,善择战机,兵分多路,水陆并...[详细]
侯景之乱,又称太清之难,是指中国南北朝时期南朝梁将领侯景发动的武装叛乱事件。侯景本为东魏叛将,被梁武帝萧衍所收留,因对梁朝与东魏通好心怀不满,遂于548年以清君侧为名义在寿阳(今安徽寿县)起兵叛乱,549年攻占梁朝都城建康(今江苏南京),将梁武帝活活饿死,掌控梁朝军政大权。侯景起兵后相继拥立又废黜萧正德、萧纲(简文帝)和萧栋三个傀儡皇帝,最后于551年自立为帝,国号汉。梁湘东王萧绎在肃清其他宗室势力后,派徐文盛、王僧辩讨伐侯景,战局逐渐扭转;驻守岭南的陈霸先北上与王僧辩会师,于552年收复建康。侯景乘船出...[详细]
建安六年(公元201年),曹操扬兵河上,击绍仓亭军,破之。仓,一作“苍”。在今山东阳谷县北古黄河上。为东汉以后黄河南北重要渡口。建安六年(公元201年)曹操于此一举击破袁绍军。在“官渡之战”之后,曹操与袁绍又发生了一次战役,就是“仓亭之战”。此次战役就在“官渡之战”后不久,发生在建安六年(即公元201年)。曹操听从荀彧的建议,还是将袁绍视为首要目标,于是双方在仓亭津这个地方打了一仗。最后结果是曹操获胜,袁绍退兵。...[详细]
夷陵之战,又称彝陵之战、猇亭之战(猇亭[Xiāotíng],古地名,在今湖北宜都北),是三国时期蜀汉昭烈帝刘备对东吴发动的大规模战役,是中国古代战争史上一次著名的积极防御的成功战例,也是三国“三大战役”的最后一场。章武元年(221年)七月,刘备挥兵攻打东吴孙权,气势强劲。孙权求和不成后,一面向曹魏称臣,一面任命陆逊为总指挥率军应战。陆逊与刘备相持七八个月后,最终于夷陵一带打败蜀汉军。夷陵之战的惨败,是蜀汉继关羽失荆州后又一次实力大损。...[详细]
参合陂之战是十六国后期,北魏在参合陂(今内蒙古凉城东北,一说在今山西阳高)大败后燕的一场重大战役。登国十年(公元395年)五月至十一月,后燕太子慕容宝率领八万后燕军进攻北魏。北魏道武帝拓跋珪采取“敌进我退,诱敌深入,拖而不打”的战略,渡黄河南下,与后燕军队隔河对峙。后燕军队长途跋涉,不能速战速决,加之天气渐冷,又误信慕容垂去世的消息,决定撤兵。被拓跋珪率领的二万北魏军在参合陂大败。这场战役加速了后燕的灭亡,也奠定了北魏统一中国北方的基础。...[详细]
十全武功,是中国清代乾隆年间为了加强国家的统一和守护边疆领土,中央政府十次派兵平定边疆叛乱和反击邻国的一系列战争。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乾隆帝撰写《御制十全记》记述一生的“十全武功”,乾隆帝因此称“十全老人”。乾隆帝十全武功分别为:乾隆十二年(1747年)至乾隆十四年(1749年)第一次平定大小金川之战,乾隆二十年(1755年)平定准噶尔达瓦齐部之战,乾隆二十年(1755年)至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的清平阿睦尔撒纳之战,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至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的清平大小和卓之战,乾隆...[详细]
长勺之战,发生在中国春秋时代齐国与鲁国之间的一场战役,发生于公元前684年的长勺(今山东省莱芜)。此次战役,是继干时之战后齐、鲁另一次重要战役。鲁国在此次战役取得胜利,间接促成数年后齐鲁息兵言和。...[详细]
海上之盟是指北宋末年宋廷派使节自山东登(今山东蓬莱)、莱(今山东掖县)泛海赴金,签订了共同灭辽复燕(今北京)的军事合作盟约 。由于双方地理上受辽阻隔无法在陆上接触,而需要海上经渤海往来而得名。北宋末年,长期受辽朝统治的女真族崛起于白山黑水之间,接着便以摧枯拉朽之势向辽展开了进攻。已经和辽弭兵修好一百余年的北宋统治集团,为了从辽朝手中夺取燕云十六州之地、于重和元年(1118年)遂遣使从海路赴金,商议联合灭辽事宜。此后,金宋使臣频繁接触,至宣和二年(1120年),双方商定:金取辽中京大定府,宋取辽南京析津府,...[详细]
崖山海战,又称崖门战役、崖门之役、崖山之战、宋元崖门海战等,是1279年(南宋祥兴二年,元至元十六年),宋朝军队与蒙古军队在崖山进行的大规模海战,也是古代中国少见的大海战。崖山位于今广东江门市新会区南约50公里的崖门镇,银洲湖水由此出海,也是潮汐涨退的出入口。东有崖山,西有汤瓶山,两山之脉向南延伸入海,如门束住水口,就像一半开掩的门,故又名崖门。崖山海战直接关系到南宋的存亡,因此也是宋元之间的决战。战争的最后元军以少胜多,宋军全军覆灭。南宋灭国时,陆秀夫背着少帝赵昺投海自尽,许多忠臣追随其后,十万军民跳海...[详细]
亦思巴奚战乱又称为亦思法杭兵乱、亦思巴奚兵乱、亦思巴奚之乱,是元朝末年的1357年至1366年间在福建泉州发生的一场长达近十年的以波斯人军队“亦思巴奚军”为主的军阀混战,由于“亦思巴奚”是泉州波斯人的武装,因此此事件也被称为“波斯戍兵之乱”。...[详细]
万历怠政,是指明朝明神宗当政期间的怠政现象。一般认为开始于万历十四年(1586年)秋末冬初,万历帝就开始了严重怠政行为,史书一般认为万历怠政长达28年,实际上是开始于1600年,长达20年。万历皇帝怠政的主要表现为:长期不接见大臣,不亲行时享太庙,长期不搞经筵日讲,不及时处理大臣奏疏等。万历后期处理政务的效率降低,与他的健康状况也有很大的关系。执政后期经常因病无法处理朝政而传谕辅臣。除因病怠政之外,主要还是贪图安逸、小病大养、无病也养。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以后,努尔哈赤的军队连克抚顺、开原,辽东战事...[详细]
垓下之战是汉高帝五年十二月(公元前203年12月—前202年1月)楚汉两军在垓下进行的一场战略决战。...[详细]
韦后之乱,是唐朝历史上的一段时期,指唐中宗李显皇后韦氏的专权乱政。中宗复位后,韦氏勾结武三思等专擅朝政,以其兄韦温掌握实权,形成一个以韦氏为首的武韦专政集团。唐中宗死后,立李重茂为帝 ,史称唐少帝。韦后又任用韦氏子弟统领南北衙军队,并欲效法武则天,自居帝位。纵容女儿安乐公主卖官鬻爵,又大肆修建寺庙道观,奢侈无度。而后,李隆基与太平公主发动政变,韦后等人被杀,逼迫少帝让位,立相王李旦(李隆基父)为帝,是为唐睿宗。韦后之乱,终告结束。...[详细]
书同文,在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前,列国的文字也很不统一。就是一样的文字,也有好几种写法。殷商以后,文字逐渐普及。作为官方文字的金文,形制比较一致。但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兵器、陶文、帛书、简书等民间文字,则存在着区域中的差异。这种状况妨碍了各地经济、文化的交流,也影响了中央政府政策法令的有效推行。于是,秦统一中原后,秦始皇下令李斯等人进行文字的整理、统一工作。从那时候起,采用了比较方便的书法,规定了统一的文字。这样,各地的文化交流也方便多了。这叫做“书同文”。这里的“一”和“同 ”同义,就是“统一”。此语的最早出处...[详细]
红丸案是发生在泰昌元年(1620年)的一起宫廷案件,为明光宗朱常洛服下红丸后离奇去世。由于该案疑点颇多,因而与移宫案、梃击案合称“明末三大案”。泰昌元年(1620年),朱常洛即位,登基仅十日因纵欲圣体违和,遂召御医看诊。太医院崔文升用泻药后,病情加重。鸿胪寺丞李可灼进献红丸,朱常洛初用有所缓解,当日下午又进一丸,于次日凌晨死亡。因所服用药丸称为“红丸”,该事件被后世称为“红丸案”。朱常洛去世当日,首辅方从哲拟遗旨赏了进献红丸的李可灼。有人联系万历旧事,怀疑是郑贵妃唆使下毒,旋即展开了一系列的追查元凶的举动...[详细]
汉元年(前206年)十月刘邦至霸上,秦王子婴投降,秦帝国灭亡。项羽在巨鹿之战攻灭秦国主力并且在新安城南坑杀二十万秦军后也向关中进发,率诸侯攻破函谷关后于同年十二月进驻戏亭,经过鸿门宴事件后项羽凭借手中掌握四十万军队的绝对实力遥尊楚怀王为义帝并迁其于郴县,于汉元年二月(汉初以十月为岁首)对天下诸侯和将军进行分封,自立为西楚霸王,以霸主的身份分封十八个王,分别是汉王刘邦、雍王章邯、塞王司马欣、翟王董翳、西魏王魏豹、河南王申阳、韩王韩成、殷王司马卬、代王赵歇、常山王张耳、九江王黥布、衡山王吴芮、临江王共敖、辽东...[详细]
开禧北伐是南宋宁宗时首相韩侂胄主持的北伐金朝的战争。宋宁宗时,韩侂胄渐掌大权,力主抗金,得到著名的抗战派辛弃疾、陆游、叶适等人的支持。宋宁宗对南宋的屈辱地位不满,也支持韩侂胄的抗金政策。开禧二年(1206年),身任平章军国事的韩侂胄未作充分准备,便贸然发动北伐。宋军纷纷出击,山东京东招抚使郭倪派兵攻宿州(今安徽宿州);建康府(今江苏南京)都统制李爽率部攻寿州(今安徽凤台);江陵府(今属湖北)副都统制皇甫斌攻唐州(今河南唐河);江州(今江西九江)都统制王大节攻蔡州(今河南汝南)。然金军方面早有准备,故上述宋...[详细]
宋灭北汉之战是指北宋太平兴国四年(979年)宋太宗赵光义率军攻灭北汉的作战。太平兴国四年(979年)正月,宋太宗命潘美为北路都招讨制置使,率崔彦进等军围攻太原。北汉主刘继元闻北宋大兵压境,急遣使赴辽国求援。四月二十二日,宋太宗率军至太原,集兵围城。五月初四,宋太宗至城南,再次招降,同时挥军猛烈攻城。刘继元见大势已去,于初六举城投降,北汉亡。宋灭北汉之战的胜利,结束了自唐中期以来,武人专权、藩镇割据、长期处于动乱的局面,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详细]
东京之战,即东京保卫战,是两宋之际以李纲、宗泽等抗战派将领为首的宋朝军民抗击金军侵略、保卫首都东京(今河南省开封)的重要战争,虽然宋军多次打退金军的进攻,但由于朝廷内部以宋徽宗、宋钦宗等为首的妥协投降派不抗战、打击抗战派将领,使得宋王朝在东京保卫战中失败。靖康二年(1127年)金军攻破东京(今河南开封)立国168年(960年—1127年)的北宋灭亡。其后,宗泽收复东京,但随着杜充接替宗泽担任东京留守,东京很快再次失守。此后,宋、金在黄河、长江内外展开了旷日持久的战争。...[详细]
煮酒论英雄,该故事是四大名著之一的长篇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的一个经典情节。指建安四年袁曹官渡之战前,掌控朝局的曹操以酒宴试探刘备是否有称霸天下的野心,最终被刘备巧言瞒过的故事。在日常生活中,“煮酒论英雄”一般就用来单纯地表示谈天论地,或对某类事物或人进行品评。也称“青梅煮酒”或“青梅煮酒论英雄”。...[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