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时期的求学岁月
唐飞霄,祖籍湖南汨罗市新市古镇。1925年3月出生。自14岁时开始用毛笔写日记,坚持了76年,手稿字数上百万。他毕业于民国时的南京大学,经历了抗日战争、南京解放、新中国成立等时代事件,用文字记录下了时代的脉搏。
泛黄的日记纸张上满是蛀虫痕迹,虽然几十年过去,但再翻动它,仍能透过沉淀的墨香,感知抗日“那八年”。
与他聊起长沙大火到湘西会战这八年间的日记,他决定从去蓝田说起。
“你不知道哇,那时候好苦的,我上学换了一个学校又一个学校,我高中在长郡中学读书,从长沙到蓝田要走四天,有180公里。”唐飞霄突然激动不已,他在长郡中学读书时,从长沙坐船到湘潭,再从湘潭走路到蓝田,一路上没有认识的伙伴,只偶尔看见有人坐着轿子上学,比他快得多。他勤俭节约,步行去上学,也懂得苦与乐。可说是这么说,到了蓝田已经是两腿都快肿瘸了。
1944年3月6日,学校里开始拉防空警报。到了13日,整个蓝田举行防空演习,晚上7点之后,全市电灯管制,学校里只有点小油灯。
唐飞霄坦言,在学校倒是安全,可他特别担心家人的安危,直到1944年5月12日,他收到弟弟的信才知道,长沙遭飞机轰炸,他们几个兄弟已经逃到河西的张家湾,租住在“张家大屋”。他弟弟告诉他,他们整天听见枪声,看见难民。
接下来的日子,警报声、轰鸣声时不时在头顶萦绕,时局垂危,同学们无家可归者达到百分之五六十。没几天,他们就看到蓝田来了很多跋涉多日从长沙逃难过来的学生,一个个蓬头垢面,十分狼狈。
这时候,灯火管制下的蓝田警报不断,在纪念周上,长郡中学校长鲁立刚嘱咐:回家的同学沿途小心,无家可归的可留校但是晚上无电灯可照,学校每日提供稀饭两餐。
溆浦是当时湘西抗战的指挥中心,唐飞霄决定和同学结伴去溆浦。这一路上遇到因大雨引发的洪灾,还有头顶掠过的飞机,有惊有险。这一路走了5天,倾盆大雨中的旅社尽是蚊子、臭虫,难以入睡,就连旅店老板娘都是彻夜无眠。恰逢端午,他们继续冒雨前行,到达安化平口,水域弯多水急,不得不下船走路,行李和书籍都被打湿。就这样走走停停,直到6月底才到达溆浦县城
就在这一学期结束之时,唐飞霄收到期末考第一名的通知书,还有外祖父母等人逃难来溆浦遇险的消息。
1945年8月10日,他写了所有日记里最长的一篇,“彻夜无眠”。这天下午7点,忽然有人大喊:“日本鬼子投降了,日本鬼子投降了!”唐飞霄赶紧穿上衣服跑出门,重庆街头聚满了人,四处鞭炮声起,大家一路狂欢,声音都喊哑了。人流到了美国新闻处时,有人大喊:“日本投降了!”看电影的人全部冲出影院加入街上狂欢的队伍。也就是在美国新闻处,他见到了原子弹投向广岛和苏联向日本宣战的传真。
从长沙大火到湘西会战的这8年时间,唐飞霄一边求学,一边将逃难的、反抗的、欣喜的、沮丧的等各种情绪揉进日记,以个人视角记下各种面孔的喜怒哀乐,也因此写下了动荡年代里最接地气的烟火味儿、战火味儿、人情味儿。
改编:许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