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镇习俗
除夕的头晚,半夜被叫起来吃年饭,边吃边天亮。天亮了,当天是三十,晚上是除夕,守岁(守岁是中国民间在除夕的习俗,指在除夕夜一家人团聚,熬夜迎接农历新年的到来)到转钟。长辈放鞭炮敬神,说是“开天神”(拜祭天神)。之后向家里的老人磕头拜年,宵夜,之后睡一觉便是大年初一了。拜年拜到十五,说是“初一崽,初二郎,初三初四拜街坊”。初五以后是拜迟年,拜元宵。
每年到端午节,每家的孩子都穿上新衣到江边看龙舟竞赛,江水两岸成千上万的观众。龙船前面安放龙头,边有锣鼓。领头人摇着一根长长的彩棒指挥领唱。两岸有人向江中扔粽子、包子。晚上满江放上各色各样的河灯,河灯流动碰撞,明亮壮观。
六月“打醮”迎接玉皇大帝,上下城隍庙和石崙山的菩萨都抬出来游行。绅士们身着长袍、马褂,每个人手上拿着点燃的香,一长队跟在后面。
七月接祖,将祖先牌位从家神柜上接下来,放一排在堂屋大桌上,每餐供饭菜、糖果、茶水,半个月后——七月十五送走。
镇上的婚丧礼节隆重。媒人坐在三面玻璃的大轿里,走在红轿的后面,叫送亲。来吃酒的客人先道喜,唢呐一叫,主人迎上,主人将客人推在厅中东边的红毯上跪拜一下,主人站起来两手一伸,邀客人在红毯周围转一圈,回原位再一拜。大户人家嫁女摆阔气,嫁妆非常丰富。家居用品一应俱全。婚姻全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还有摇篮亲,指腹亲。
办丧事隆重的“开吊”、“做道场”。“开吊”是用白布扎孝堂,中放棺材,接受外人祭奠。有唢呐接客吹打,孝子回拜。另一厅堂做道场,和尚念经,七天七夜,每日吃七餐。晚上两套戏班子轮流围棺“唱夜歌”唱一通宵。最后一天“解冻”,和尚在一根木棍上吊根绳,打个结,孝子跪在下面,拉开绳结,磕个头。晚上过“奈何桥”,在门前街心搭上一道长桥,蒙上白布,和尚敲乐器齐唱,扶一纸人过桥。第二天出殡,孝子头戴麻布,身穿麻衣。躬下腰,右手拿孝棍,左手拿灵牌,灵柩后跟一大群穿白衣的亲朋送葬,除和尚的叮当乐器外,还有一个白布扎的锣鼓亭,走在前面过街。行至有关的铺子前,街坊邻居放鞭炮,孝子跪谢。红漆龙头拐棍杖上扎一大白绸球,必须由孙辈男孩背……
改编:谢洞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