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经·第三十九章
上士闻道,勤能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弗笑,不足以为道。是以建言有之曰:明道如
(图片字),进道如退,夷道如类,上德如谷,大白如辱,广德如不足。建德如偷,质真如渝,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褒无名。夫唯道,善始且善成。
〔注释〕
通行本“如”皆作“若”。
“明道如费”,通行本作“明道若昧”。注家谓“费”当是“
(图片字)”。说文:“
(图片字),目不明也”。
通行本“质德若渝”。王本作“质真”,证以甲本而信。
“建德”即“健德”,俞曲园说。“偷”谓“苟且”,见左襄三十一传。
“夷道如类”──“类”通“颣”。“颣”,“丝节也”。丝之约结不解者曰颣。左昭十六年传:“刑之颇类”。服虔读类为颣。解云:颣,不平也。──夷,诗毛传:平也。──今言之,即平道如不平。
本站引注:“类”字,释文、河上、敦煌、景福、柰卷、顾欢并同,傅、范本作“颣”。范曰:“‘颣’,古本音耒,丝节也,河上公作‘类’。今从古本。”今案:“颣”、“类”古通用。广雅释言:“颣,节也。”通俗文:“多节曰颣。”“夷道若颣”,简文注:“疵也。”淮南泛论“明月之珠,不能无颣”,注:“颣,盘若丝之结颣也。”假借为“戾”。左传昭十六“刑之颇颣”,服注:“不平也。”不平与平对立,故曰“夷道若颣”。夷,平也,“颣”则引申为不平之义。
褒,大也。
“善始且善成”之句,兹从乙本。甲本“善”字下缺四字,或者同此。通俗本作“善贷且成”,则“善”字下仅三字,似有不合。──此即所谓“善始善终”。
〖臆解〗
古语有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此亦合乎中庸所云:“诗曰:‘衣锦尚絅’,恶其文之著也。故君子之道,黯然而日章;小人之道,的然而日亡”。──盖足于内者,无求于外;无求于外者,则亦无用乎其为容。
审如是矣。虽然,此亦进化之理也。保其种类,延其嗣续。昆虫变其色,鸟兽隐其文,甚者佯死而后生焉。合乎环境,宜乎时机,则伤之者寡,而最适者存。奋扬、魏勃之流,皆师此智也。正考父三命兹益恭,自保也,亦若是矣。进化之理,即自然之道。于此可探道德之源,曰天道好生,亦人群善生之理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