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经·第四十八章
圣人恒无心,以百姓之心为心。善者善之,不善者亦善之,德善也。信者信之,不信者亦信之,德信也。圣人之在天下也,歙歙焉。为天下,浑浑焉。百姓皆注其耳目焉,圣人皆咳之。
〔注释〕
“圣人恒无心”据乙本。
“德善也”,“德信也”,“德”、“得”通假。
“在”,存也。存,安也、生也。
“歙歙焉,……浑浑焉”。──据古本。真本作“惵惵为天下浑其心”。甲本作“歙歙,为天下浑心”,皆不如古本。
“咳”,小儿笑也。“孩”,古文“咳”,从“子”。
〖臆解〗
道与儒,亦不相胜也。自汉文、景用黄、老,而汉武乃独尊儒。观于其本义,岂不有同者?读此章而益信。
“圣人”,谓治国者。而曰“无心”,岂无心于治国哉?无为也。“以百姓之心为心”者也。则大公而无私心者也。则百姓而治百姓者也。则百姓之自治也。乐民之乐,忧民之忧,进贤去不肖,皆徵之于国人,此孟子之说齐宣王也。此本义之同者也。
曰“善者,善之;不善者,亦善之”,何也?善者,善之,固矣;然亦善不善。谓“不信者,亦信之”,又且信不信,是何说也?──是且昭大善大信于天下,将大而化成之也。百姓诚不能皆信皆善,生有不齐,品质殊异,才器各别,均之皆中等,视为上者之倡导而转移。孔子对季康子问政,曰:“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小人,非恶人也,平民而已。君子,为政者也。且曰“不信者”,“不善者”,是君子已知其为不信不善。君子可逝,不可陷;可欺,不可罔。是信之善之亦无损于君子。
虽然,化成天下,难言也。平民,上品君子少。其下品极恶者,亦少。为不善,为不信矣,将与之争变诈之智,凶暴之为,以惩其不善不信,如今日之欧、美乎?抑将转化之、教导之,使归于善与信也?郑康成解“格物”,曰“知善深则来善物,知恶深则来恶物”。是也。诚可谓善无穷,恶亦无穷也。然古今中外,恶终不能胜善。然则化之必以善物。究其极,且将如舜之隐恶而扬善。彰其恶,恶且如蔓草之滋,披靡而祸不可止。扬其善,流风广被,平民且潜移默化于不觉,而下品极恶凶顽刁诈猾贼之风可止。此非一朝一夕之效,必期之数十百年然后为功,然舍是又无他径可取。是则“宽柔以教,不报无道,南方之强也”。──此又本义之大同者也。
为政者,平民皆注其耳目。得善矣,得信矣,则其安天下也,“歙歙焉”,翕翕然如敛翼而振起也。“浑浑焉”,浩浩乎若无所止。混混然皆与道合。且将使百姓安乐,圣人咳然而笑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