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经·第五十二章
使我挈然有知,行于大道,唯它是畏。大道甚夷,民甚好径。朝甚除,田甚芜,仓甚虚,服文采,带利剑,厌食而资财有余,是谓盗乎!非道也哉!
〔注释〕
“挈然有知”,诸本作“介”。帛书编者订为“挈”,是也。“挈”、“介”一声之转。“挈”通“契”,即契然有知,契于心也。
本站引注:丁仲祜曰:介,微也,一切经音义十五引易刘瓛注,列子杨朱篇“无介然之虑者”释文。列子仲尼篇:“其有介然之有,唯然之音,虽远在八荒之外,近在眉睫之内,来干我者,我必知之。”宋林希逸曰:“介然之有,言一介可见之微也。”又介然,坚固貌,荀子修身篇“善在身,介然必以自好也”注。张充与王俭书:“介然之志,峭耸霜崖,确乎之情,峰横海岸。”
“唯它”。甲本“唯”字下缺。兹从乙本。诸本皆作“惟施”,解说无不牵强。盖味于古音也。此联绵字,当是“逶迤”。或作“委佗”,“委移”,“逶迆”,“逶蛇”。诗羔羊:“退食自公,委蛇委蛇。”君子偕老:“委委佗佗,如山如河。”本音“它”。“唯”与“惟”与“委”,同音。“施”、“蛇”、“它”,古音同在十七部。通假。今正字作“逶迤”,曲折纡余之意。即不可据借字之义为说,因大路上必无“它”或“蛇”也。又不可曲解“施”在此为“施舍”。──乙本是。
“朝甚除”。──“朝”,市朝也。犹今言公所。顾亭林日知录有说。“除”,谓 扫除清洁。
“盗乎”。古本作“盗夸”,韩非子解老作“盗竽”。皆难成说。疑原是“乎”字,篆书形误。此字甲本缺,乙本存木旁,或是同音字。
〖臆解〗
契于道而行矣。所畏者,曲折纡余而无所止也。周道如矢,其平如坻,履之而安,然凡民舍此而好趋小径,此老氏之所叹也。
观于古史:封建世禄,周末,王室微,诸侯各为小国。其公卿,居则执政,出则帅师。其平民,居则耕稼,出则从戎。文武兵农,皆无甚别异。至春秋晚期,社会经济稍发展矣,别有一游惰阶级出现,则世禄之残余也。流衍为战国之游士。
此一游惰阶级,国家之蠹也。田畴荒,蓄积索,因之以饥馑,加之以师旅,民不聊生矣。而有一阶级之人,“服文采,带利剑,餍食而资财有余”。则非盗窃何由而致哉!然此乃凡民之所歆羡者,故曰“民甚好径”。
